原文

爱问:​“‘在亲民’,朱子谓当作‘新民’,后章‘作新民’之文似亦有据。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‘亲民’,亦有所据否?​

”先生曰:​“‘作新民’之‘新’,是‘自新之民’,与‘在新民’之‘新’不同,此岂足为据!‘作’字却与‘亲’字相对,然非‘亲’字义。下面‘治国平天下’处,皆于‘新’字无发明。如云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,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’‘如保赤子’‘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之谓民之父母’之类,皆是‘亲’字意。‘亲民’犹《孟子》‘亲亲仁民’之谓,‘亲之’即‘仁之’也。‘百姓不亲’,舜使契为司徒,‘敬敷五教’,所以亲之也。​《尧典》‘克明峻德’便是‘明明德’,‘以亲九族’至‘平章’‘协和’,便是‘亲民’,便是‘明明德于天下’。又如孔子言‘修己以安百姓’,‘修己’便是‘明明德’,‘安百姓’便是‘亲民’。说‘亲民’便是兼教养意,说‘新民’便觉偏了。​”

思维导图

概念关系思维导图 图:“亲民"与"新民"概念关系思维导图

他山之石

我们的观念和思维过程都受到语言的影响,也就是说我们理解一个概念或者一个事件,都是基于语言的要素和组织逻辑展开的。同一个概念,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,其解释和组织方式可能会有差异。利用这种差异化的视角,我们可以更全面、更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。因此,下面这个比较“亲民”和“新民”的英文视频,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理解。

视频里从领导力的角度来比较“亲民”和“新民”,“亲民”是关爱下属,激发下属的自驱力,使其自觉上进;而“新民”则强调革新的目的,更多是自上而下去改变下属的行为。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文化,各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,也就无所谓对错优劣。

古代儒家经典里总是提倡君子,提倡圣人,作为人追求的目标;而现代社会里,人们更多从领导力的视角来思考问题。这一点很有意思。一方是提高自己的修为品德,自然会有人来追随;而另一方把让人追随看作一种能力,着重在这项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。

带入现代人的视角去读古人的书,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