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王阳明到康德,再到神经科学:我们所见的世界,究竟存在于哪里?

“无心外之理,无心外之物。” —— 王阳明 “我们无法认识物自身,只能认识现象。” —— 康德 “你所感知到的现实,不过是大脑加工的结果。” —— 神经科学 当王阳明在明代讲出“心即理”、“无心外之理、无心外之物”时,他或许没有想到,几百年后,西方哲学与现代神经科学,会在完全不同的路径上,得出了令人惊讶地相似的结论: 🌱 世界,并非如我们眼见那样客观存在,它的意义、形状乃至道德属性,源于心智的建构与感应。 一、王阳明:心外无物,心外无理 王阳明是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。他主张: “心即理”:人心中的“良知”就是宇宙的道理。 “无心外之理”:道理不在经典书籍中,不在天命中,而是在人内心的觉知中。 “无心外之物”:没有离开心的“物”,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皆由心而生。 他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: 山中有一株花,若人不见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。 即:**花的存在与意义,并非独立于人的感知而存在。**没有人去看、去感知、去体会,它就只是“寂静”的存在,不具有对人的意义。 在王阳明看来,**“理”是内在的,“物”也是心赋予意义的对象。**这既是对宇宙认知的见解,也是对道德实践的基础。 二、康德:心是认知的组织者,世界是建构出来的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,在《纯粹理性批判》中提出: 我们永远无法认识“物自体”(thing-in-itself)。 我们所认知的,只是“现象界”——被我们心灵加工、结构化后的世界。 人类的感知是通过先验结构(如时间、空间、因果律等)自动整理的。 换句话说: 世界并不是我们如实“看到”的,而是被我们心灵的结构过滤和组织过的产物。 康德强调,“心”并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,而是主动建构认知世界的系统。 这与王阳明“心外无物”的说法形成一种奇妙的对话—— 王阳明强调的是道德世界的建构; 康德强调的是认知世界的建构。 三、神经科学:我们所见世界,是大脑合成的模型 到了今天,神经科学通过实证研究揭示: 我们感知到的一切,不是客观现实,而是神经系统的加工结果。 一些核心发现包括: 视觉不是被动成像:眼睛只是接收光线,大脑皮层负责把这些信号转化成图像。 世界的“颜色”和“形状”是大脑解释出来的:例如,我们看到“红色”,只是某种波长的光经过神经转换后的主观体验。 幻觉和错觉:证明我们的大脑会在“没有外部输入”的情况下创造出逼真的感知。 还有更多令人震撼的例子: 镜像神经元:我们“看到”他人痛苦,会自动激活我们自己痛苦的神经机制。这与王阳明“良知”的说法非常契合。 道德判断的神经基础:大脑前额叶、扣带回等区域与同理心和道德决策密切相关。 换句话说:“世界”并不直接进入我们的意识,而是被我们大脑解码、预测与模拟出来的结果。 四、三种思想的交汇点 我们不妨将三者做一个对照: 视角 世界的意义来源 “物”的独立性 “心”的角色 王阳明心学 心中的良知 无心外之物 是一切认知与道德的源头 康德哲学 先验认知结构 物自体不可知 主动组织经验世界 神经科学 大脑加工与建模 外部刺激存在,意义由脑加工赋予 是信息建构、情绪反应与预测的中枢 三者虽来自不同传统,但在一个核心共识上高度一致: ...

八月 7, 2025

如何在博客文章中插入YouTube视频

快速开始 在 Markdown 文章中插入 YouTube 视频非常简单,使用 Hugo 内置的短代码即可: 基本用法 1 {{< youtube VIDEO_ID >}} 实际示例 假设 YouTube 视频链接是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Qw4w9WgXcQ 只需在文章中写入: 1 {{< youtube dQw4w9WgXcQ >}} 高级用法 设置自定义尺寸: 1 {{< youtube id="dQw4w9WgXcQ" width="100%" height="400" >}} 设置开始时间(从30秒开始): 1 {{< youtube id="dQw4w9WgXcQ" start="30" >}} 获取视频ID的方法 打开 YouTube 视频 复制 URL 中 v= 后面的部分 例如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BC123DEF456 → ABC123DEF456 完整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--- title: "我的旅行记录" date: 2025-07-30 --- 这次旅行记录了很多美好瞬间: {{< youtube dQw4w9WgXcQ >}} 更多风景: {{< youtube m5d1FlB8kRs width="100%" height="400" >}} 现在你就可以在博客文章中轻松添加 YouTube 视频了! ...

七月 30, 2025

博客图片点击放大功能设置指南

功能介绍 现在你的博客已经支持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功能!当读者点击文章中的任何图片时,会弹出优雅的图片查看器,支持: ✅ 点击放大查看 ✅ 键盘操作(ESC关闭,左右箭头切换) ✅ 响应式设计,移动端友好 ✅ 平滑动画效果 ✅ 背景遮罩,聚焦图片 ✅ 深色模式适配(自动跟随系统主题) 使用方法 自动启用 所有文章中的图片都会自动启用点击放大功能,无需额外设置。 标准Markdown语法 1 ![图片描述](/images/posts/图片名称.jpg) 图片属性增强 如果你需要排除某些图片(比如小图标),可以添加特殊类名: 1 ![小图标](/images/icon.png){.no-lightbox} 效果演示 示例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放大效果 技术实现 文件结构 1 2 3 4 5 assets/ ├── css/ │ └── lightbox.css # 图片查看器样式 └── js/ └── lightbox.js # 图片查看器脚本 配置选项 在 hugo.toml 中可以调整参数: 1 2 3 [params.lightbox] enabled = true # 是否启用 effect = "fadeIn" # 动画效果 高级用法 图片分组 如果你想实现图片组浏览(左右切换),可以给图片添加相同的 data-lightbox 属性: ...

七月 30, 2025

图片使用指南:如何在博客中添加图片

图片存放位置 在你的Hugo博客中,所有图片都应该放在 static/images/ 目录下: 1 2 3 4 5 6 7 8 static/ ├── images/ │ ├── posts/ # 文章相关图片 │ ├── logos/ # 品牌logo │ ├── screenshots/ # 软件截图 │ └── icons/ # 图标素材 ├── logo.svg # 网站logo └── favicon.svg # 网站图标 创建图片目录 让我们为这篇文章创建一个专门的图片目录: 1 mkdir -p static/images/posts/2025-07-30-image-guide/ 实际使用示例 1. 封面图片 在文章头部添加封面图: 1 2 3 4 --- title: "文章标题" image: "/images/posts/2025-07-30-image-guide/cover.jpg" --- 2. 内容图片 在正文中插入图片: 1 2 3 ![图片描述](/images/posts/2025-07-30-image-guide/example.png) ![Hugo博客首页](/images/posts/2025-07-30-image-guide/hugo-homepage.png) 3. 图片对齐 使用HTML实现更复杂的布局: ...

七月 30, 2025

“亲”民还是“新”民?

原文 爱问:​“‘在亲民’,朱子谓当作‘新民’,后章‘作新民’之文似亦有据。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‘亲民’,亦有所据否?​ ”先生曰:​“‘作新民’之‘新’,是‘自新之民’,与‘在新民’之‘新’不同,此岂足为据!‘作’字却与‘亲’字相对,然非‘亲’字义。下面‘治国平天下’处,皆于‘新’字无发明。如云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,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’‘如保赤子’‘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之谓民之父母’之类,皆是‘亲’字意。‘亲民’犹《孟子》‘亲亲仁民’之谓,‘亲之’即‘仁之’也。‘百姓不亲’,舜使契为司徒,‘敬敷五教’,所以亲之也。​《尧典》‘克明峻德’便是‘明明德’,‘以亲九族’至‘平章’‘协和’,便是‘亲民’,便是‘明明德于天下’。又如孔子言‘修己以安百姓’,‘修己’便是‘明明德’,‘安百姓’便是‘亲民’。说‘亲民’便是兼教养意,说‘新民’便觉偏了。​” 思维导图 图:“亲民"与"新民"概念关系思维导图 他山之石 我们的观念和思维过程都受到语言的影响,也就是说我们理解一个概念或者一个事件,都是基于语言的要素和组织逻辑展开的。同一个概念,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,其解释和组织方式可能会有差异。利用这种差异化的视角,我们可以更全面、更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。因此,下面这个比较“亲民”和“新民”的英文视频,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理解。 视频里从领导力的角度来比较“亲民”和“新民”,“亲民”是关爱下属,激发下属的自驱力,使其自觉上进;而“新民”则强调革新的目的,更多是自上而下去改变下属的行为。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文化,各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,也就无所谓对错优劣。 古代儒家经典里总是提倡君子,提倡圣人,作为人追求的目标;而现代社会里,人们更多从领导力的视角来思考问题。这一点很有意思。一方是提高自己的修为品德,自然会有人来追随;而另一方把让人追随看作一种能力,着重在这项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。 带入现代人的视角去读古人的书,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。

七月 30, 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