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伤为什么无法用语言解释?——读《健康的迷思》第一章的几点深刻启发
这篇文章基于《健康的迷思》第一章,深入探讨创伤为何无法仅靠语言解释,以及创伤、情绪与身体之间的神经科学关系。文章解释了创伤并非事件本身,而是神经系统的长期改变;强调创伤常以“亚语言”方式存储在身体与古老大脑结构中,并分析为何情绪固着、过度反应或麻木都源自未完成的生存反应。文章最后指出,创伤的疗愈必须从身体安全感的恢复开始,而不是单靠认知分析。
这篇文章基于《健康的迷思》第一章,深入探讨创伤为何无法仅靠语言解释,以及创伤、情绪与身体之间的神经科学关系。文章解释了创伤并非事件本身,而是神经系统的长期改变;强调创伤常以“亚语言”方式存储在身体与古老大脑结构中,并分析为何情绪固着、过度反应或麻木都源自未完成的生存反应。文章最后指出,创伤的疗愈必须从身体安全感的恢复开始,而不是单靠认知分析。
这篇文章从体验、科学和传统三方面解释了冥想的本质:冥想是“保持清醒的放松”,一种觉察增强、杂念减少、身心同时放松的状态。冥想时注意力通常放在“锚点”上,如呼吸、身体感受、声音或开放觉察。文章后半部分提供了一个人人可做的 10 分钟冥想方案,并说明冥想的重点不在于“完全不分心”,而在于每次觉察并回到当下。文章最后还附上一个循序渐进的 7 天冥想入门计划。
本文以“结构即信息”为核心命题,从物理、生物与社会系统三个层面论证了“整体大于个体之和”的科学与哲学基础。文章指出,信息不仅存在于个体中,更蕴含在个体之间的关系结构中。通过碳原子的排列、神经元的连接和社会组织的沟通网络等实例,揭示了结构复杂性如何决定系统的功能与信息容量。文中还引入了定量分析模型,说明结构信息的增长呈非线性,最终论证结构才是信息的真正载体。
一场从“容器内的空间是否随之移动”的思想实验出发的探索,引领我们从牛顿的绝对空间走向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,再延伸到一群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科学家的视角。当鱼把海水视作宇宙,我们是否也正生活在自己的“空间海洋”中?
锚定记忆法是一种通过建立心理“锚点”,让信息与具体事件或情绪产生连接,从而实现更高效回忆的记忆策略。本文介绍其概念、原理与应用,并通过生活化例子展示如何让记忆更牢固。